您好,欢迎访问石家庄柯棣华职业专修学校官网!
笃行明德 志存高远 
德技兼修 勤学善问
  石家庄柯棣华职业专修学院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
arrow
arrow
周一至周日 8:00 - 22:00
arrow
161001689105873229ef2652dd37a
微信公众号

【重磅】这几家医院的好技术规范化之路,你看出了啥?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3-26 分类:校园生活
【重磅】这几家医院的好技术规范化之路,你看出了啥?...

任何一项医疗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对医疗机构的条件、医务人员的技术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促进医疗技术能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和安全;如何让成熟的医疗技术规范化推广到基层,让老百姓在不同地域也能享受到同质化的专科医疗服务,正是医疗质量管理关注的核心。

“质控责任人”角色更明晰

 
 
 

在号称“最安全ICU”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记者亲身体验了微循环成像系统。医务人员把一个手持式摇柄放在舌下,记者的微循环图像便在一旁的显示屏上实时展现出来。

据悉,休克和休克导致的多脏器、多系统功能损伤,是当前ICU内重症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以往,诊治休克微循环障碍常用的各种监测指标,都具有间接性的缺陷,这些指标是报告“敌情”的烽火,而不是直接观察“敌人”,据此指导重症患者休克的早期识别及治疗,具有局限性,缺乏直观性。有了微循环成像系统后,病人的休克风险就能变得“清楚可看见”,对提高重症休克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成功实现了重症休克监测“从大循环到微循环”的转变,这一系统也获得了国家新型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

这样的技术手段,是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所采取的诸多举措之一。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主体。面对庞大的诊疗量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挑战,面对新技术、新疗法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医疗质量管理如何从以往的经验管理、事后管理,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关注过程,成为一道必答题。

“品质和安全是医院的灵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说,因此,该院大力推动制度和管理创新,如率先开展床位协调、院前准备及日间手术预约一站式管理;建立“三准入、三评估、三随访”的日间手术评估管理体系;给全院每一个病区、每一个门诊楼层配置标准化的抢救车、除颤仪,来管控医疗质量,保证安全。现在,医院每位员工甚至包括保洁人员和安保人员都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安全文化深入人心。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介绍,从专科层面看,我国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等传统高风险手术科室中低风险组死亡率分别从2013年的0.16%、0.15%、0.14%下降至2016年的0.06%、0.11%和0.04%,降幅明显。从重点病种和手术层面看,消化道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出血和脑梗死等16个监测的重点病种和颅脑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13个重点手术诊疗质量指标稳中向好,其中,16个病种住院患者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把规范化技术传导到基层

 
 
 

近年来,我国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建立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质控组织网络。

“要改变各级医疗机构间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质控中心可以发挥很多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说,以肿瘤为例,近年来各级质控组织在诊疗规范化上做了许多工作,比如由国家负责编写了常见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指南,运用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进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和监督。各地通过逐级开展培训、考核与督导等形式,努力弥补不同地域诊疗质量和水平的差距,规范抗肿瘤药物应用。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看来,大医院在提升基层医疗质量上该有更多作为。“要实现罕见疾病中心化,常见疾病标准化。”为了让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得到像在大医院一样的诊疗服务,瑞金内分泌学科开创性地成立“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实行“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具体而言,在一个中心内,一次挂号就能解决所有检查,再不用跑遍整个医院,多次排队、付费;在全国各个代谢中心就诊的患者,所有检查指标都被互认,不需要重复检查。该模式已在全国34家医院复制,2018年年底预计出现500家这样的标准化代谢中心,2020年全国突破1000家,有望构成代谢病患者管理的常态模式。

医联体建设,也是将上级医院的制度、文化、管理向下传导的有效途径。从今年开始,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参与该市首批医共体试点工作。该院院长应争先说,为推进区域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该院将整个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构建一个基层医疗机构质量体系,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形成了可推广、可借鉴的范本。

信息化正成为重要支撑

 
 
 

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诊室内,见证了一场远程会诊。

一块大屏幕上呈现着患者病灶的影像资料,旁边的4个视频窗口里分别为同济医院、红安县人民医院、湖北省荣军医院和大冶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对于大屏幕上这一比较复杂和特殊病例,同济医院的专家正通过视频的方式与基层医院医生进行沟通。据了解,同济医院放射科成立的湖北省放射科医联体联盟,目前开通远程会诊的基层医院数量为65家,辐射全省30多个县市。“遇到特殊疑难病例时,会通过远程影像诊断平台自带的视频和通话功能与基层医生直接沟通,帮其理清诊断要点和思路,确保万无一失,而其他医院若有兴趣,也可参与进来学习讨论。”同济医院放射科主任夏黎明说。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远程医疗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医院全覆盖,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使远程医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除了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平台还兼有查房、会诊、教学功能。记者了解到,在许多大型医疗机构的远程教育平台上,基层医生可参与集中授课、同步视频、网上回放、操作实训、在线考试,还可参与追踪病例读片,疑难病例、教学病例读片分析等。这给普遍缺乏专业培训机会的基层医生提供了专业技能提升的机会。

在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之先,这其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质控是关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介绍,该市临床检验质控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市830家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质量安全预警系统,远程采集医疗机构质控数据并进行比对分析,基本实现实时质量控制。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覆盖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并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定期发布典型案例预警信息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

“现在,各家医院都‘流行’用信息化做质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介绍,该院在健全医疗质量管理架构、完善质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医疗质控与数据信息平台,实现了人员资质、抗菌药物使用、手术资质和权限等信息化动态监管。“质控部门和科主任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实时查询科室运行各项医疗指标、监测数据。”

多位受访者表示,运用信息化进行质控管理,重点绝不是单纯的推动计算机硬件与网络建设,而是要基于大数据辅助确定质控评价标准参考值,筛选干预路径与措施,评估干预效果与效率,优化干预策略与技术。但目前,我国各医疗机构自主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导致数据不联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有信息技术但没有信息”的尴尬现状依然有待改变。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将基于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各专业医疗质控平台进行整合,减少信息重复填报、重复统计的发生,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对医疗质控的作用。

 

文  孙   梦  宁艳阳  郭晓薇

新时期医疗质量管理政策盘点

 
 
 

制度化

 

2016年,以部门规章形式颁布施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通过制度顶层设计,理顺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职责任务和工作机制,明确医疗质量管理各项工作要求,为我国医疗质量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和制度规范,发布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为医疗质量管理具体实践提供基本遵循和指导。

规范化

 

继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临床诊疗相关规范体系,颁布覆盖临床各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覆盖30余个专业12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以及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专业化

 

建立健全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质控组织体系,国家层面成立麻醉、病理、临床检验、护理等管理专业和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主要临床专业质控中心35家,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也陆续组建相关专业省级质控中心,并推动院感、护理等重点专业质控组织向区县纵向延伸。各级质控组织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开展日常质控工作,加强纵向、横向联系,形成工作网络和合力,不断提升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化水平。

精细化

 

通过制定和实施涵盖医疗机构、临床专科、重点病种及医疗技术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导向和质量评价工具,逐步建设和完善国家、省两级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的报告、监测、共享工作机制,提升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推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的广泛应用,指导医疗机构工具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公开化

 

自2015年起,连续3年组织编写了《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并向行业和全社会公开发布。2017年度报告涵盖近7000家医疗机构1.07亿住院患者医疗数据,数据量较2015年增加4.9倍,较2016年增加1.3倍。抽样住院患者数量达到2016年度全国医院住院患者的61%左右,对于科学、客观反映全国医疗质量安全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报告全面客观展现我国现阶段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的形势与现状,加强区域间比较分析,为促进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持续改进,以及政策制定和加强管理提供循证依据。